●無論做什么事,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,報實情、說實話,不圖虛名、不說假話。這既是做人的品德問題,也是能否成事的一個重要因素
夜讀解放戰(zhàn)爭回憶錄,一則孟良崮戰(zhàn)役戰(zhàn)果統(tǒng)計的事例引起我的注意:1947年5月,華東野戰(zhàn)軍在陳毅、粟裕的指揮下,在山東省蒙陰縣東南孟良崮地區(qū),從國民黨軍重兵集結的中央,割殲國民黨軍“王牌中的王牌”、全部美械裝備的整編74師。經過激烈戰(zhàn)斗,我軍攻下孟良崮主峰,擊斃敵中將師長張靈甫,戰(zhàn)斗勝利結束。然而在清點戰(zhàn)果時,粟裕發(fā)現各縱隊上報的擊斃、俘虜人數加起來只有2.3萬人,而敵整編74師有3萬余人。粟裕馬上下令逐個山頭搜索殘敵。結果在一個大山溝里發(fā)現了剩下的7千余人,部隊迅速將其一網打盡,給威震全國的孟良崮戰(zhàn)役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號。
讀完這一章節(jié),筆者不僅深為人民解放軍英勇頑強的戰(zhàn)斗精神和靈活機動的戰(zhàn)略戰(zhàn)術所振奮,而且對革命前輩實事求是的優(yōu)良作風深感欽佩。想想看,在孟良崮戰(zhàn)役中,十余個縱隊數萬人參戰(zhàn),在短短的時間里,統(tǒng)計出來的戰(zhàn)果數據如此精確,這是何等不易!一方面,說明那時部隊辦事認真,效率高,雷厲風行,所以能打勝仗;另一方面,還說明那時部隊作風好、辦事實事求是,統(tǒng)計上報戰(zhàn)果有一說一,有二說二,不虛報、不浮夸。試想,如果統(tǒng)計數據不實,你來一個“大概”“差不多”,我摻一點水分,搞一點“四舍五入”,甚至為了邀功請賞,多編造一些人頭出來,那豈不壞了大事,使藏匿在大山溝的殘敵成為“漏網之魚”?
古人把務實求實當作立身之本。宋代周敦頤講:“實勝,善也;名勝,恥也。故君子進德修業(yè),孳孳不息,務實勝也!泵c實,就像影和形,有形才有影,有影必有形;惟有影隨形,不能無形而有影。同樣,名實要相符,不能名不符實,更不可有名無實、徒有虛名。這就是說,無論做什么事,都要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,報實情、說實話,不圖虛名、不說假話。這既是做人的品德問題,也是能否成事的一個重要因素。
我們這支人民軍隊勇于堅持實事求是,對黨和人民絕對忠誠,表里一致。正因為靠了這一條,我們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任和支持,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偉大勝利,留下了許多好的傳統(tǒng)和作風。然而也應該清醒看到,過去有一段時間,這種實事求是、求真務實的作風,在一些同志腦海中不那么“神圣”了,甚至出現了淡忘、漠視和背道而馳的現象。有的對各類數據不是按程序統(tǒng)計出來的,而是拍腦袋拍出來的,數字隨著需要“變”,變成了“數字游戲”;有的把沒有做的說成已經做了,沒有做好的說成做好了,出了事故案件能不報的盡量不報,能縮小的盡量縮小,至于做出了一點成績,就“三斤重的鴨子兩斤半嘴”,吹得天花亂墜;還有的為了撈取虛名,或把別人的成績記到自己的賬上,或浮夸虛報,或挖空心思造假。凡此種種,根源在于名利思想作祟,危害就是敗壞風氣,影響工作落實。
今天,重提孟良崮戰(zhàn)役戰(zhàn)果統(tǒng)計這件舊事,旨在牢記我黨我軍的優(yōu)良傳統(tǒng)和作風,牢記實事求是這個傳家之寶、制勝之寶、得人心之寶,從而對我們的思想作風、工作作風進行一番審視,以引起對言行不一、弄虛作假等不良風氣的警惕,切實加大糾治力度。(賢 文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