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0余步臺階中,有100余步臺階為人工開鑿,從清朝迄今,位于旬陽縣銅錢關鎮(zhèn)安然村栗樹坪附近的古鹽道靠山處刀鑿斧削痕跡依然清晰可見。當?shù)厝朔Q,這處鹽道為清代當?shù)乩习傩张c人合建,如今風化嚴重,希望能予以重點保護。
昨日,記者聯(lián)系到最早將該鎮(zhèn)鹽道的消息傳到外界的旬陽縣交通局干部劉貴棠。他說,幾年前,他與文友應邀到銅錢關采風,意外從村民口中得知這里有處古鹽道。當時實地查看了這個有著300余步臺階的古鹽道,發(fā)現(xiàn)有100余步為人工制作的石條沿山勢而搭建,有的石條被磨得锃光發(fā)亮,有的底部風化嚴重,用手一掰就掉落。“今年國慶節(jié)期間,我發(fā)現(xiàn)這種風化變得更嚴重了,風化的地方更多了。”
旬陽縣銅錢關鎮(zhèn)干部徐海波介紹,明末清初時期,因漢江水運發(fā)達,大量的商隊、馬幫、鹽幫都通過陜鄂交匯地的銅錢關鎮(zhèn)來往,竹山與毗鄰旬陽的貨物均由此通過航運抵達漢江沿岸的呂河碼頭。
清末,銅錢關當?shù)厝朔Q“肖駝子”的商戶與客商貿(mào)易時,因能背100多公斤物件上山下山,故稱“肖駝子”。后生意漸盛,遂請工匠置地蓋房,修成肖家大院供客商中轉(zhuǎn)休整。為消除交通不便對貨物運輸?shù)挠绊懀?ldquo;肖駝子”遂與往返馬幫、商隊商議后,共同出資在栗樹坪山埡修建石梯,建成了一條既能供商隊通行,又能使馬幫跋涉的鹽馬古道。
昨日,安然村的村民說,這條鹽道至今仍是當?shù)?個村的村民出行必經(jīng)之路。不過目前風化嚴重,希望有關部門能對其進行保護。
旬陽縣文廣局副局長關征兵說,這處古鹽道見證了陜鄂兩省交界民眾商貿(mào)流通情況,在某種程度上對研究陜西的鹽運文化有一定借鑒價值?h文廣局將會向上級匯報,爭取有關方面能最大限度地予以關注和保護。(記者毛明博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