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康新聞網(wǎng)訊(通訊員 趙華斌 歐佩 賈瀟)在安康市漢濱區(qū)江北晏家坡農(nóng)貿(mào)市場內(nèi),一位身高僅1.14米的“袖珍女孩”卻不停地忙著保潔工作。她叫王華利,今年40歲,1歲時患上侏儒癥。雖人生多風雨,但她依然勤奮持家,被譽為最堅強的人。
王華利現(xiàn)住漢濱區(qū)江北辦西站社區(qū)。1977年,生于漢中,父親是鐵路工務段職工。自1歲多患侏儒癥后,父母帶著她四處求醫(yī)尋診,均無果。因身高的緣故,王華利8歲才跨入學校的大門。
進入學堂不久,父母因感情不和而離異,王華利便跟著父親一塊生活。隨著父親工作的流動,王華利開始了頻繁的轉學生活,并先后輾轉漢中、西鄉(xiāng)、安康、漢濱……等多所中小學,異樣的眼光伴隨她度過了整個童年。
1994年,王華利17歲,初中畢業(yè),而她的身高卻依舊定格在8歲時的身高。為了生存,自小聰明的她,一邊照顧外婆,一邊用父親給的8元零花錢,批發(fā)了一批米花糖,在街邊做起了買賣。進8分錢賣1塊,讓她收獲了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。
1997年,20歲的王華利與安徽小伙阮建華相識,并與之結為連理。同時跟隨丈夫回到了安徽農(nóng)村老家。誰知,安徽老家比安康還窮,除了土地外,幾乎是一無所有。“安徽農(nóng)村老家,一下雨,地面上的泥灰約有兩塊紅磚那么厚....”王華利用手比劃著說。就這樣,她在安徽一呆就是12年,還為小家庭添了兩個可愛的女兒。
“雖然我身體有障礙,但干家務和務農(nóng)卻是一把好手。”王華利說?粗浑p粗糙黝黑的手,早已長滿了老繭。但在她臉上,洋溢著的卻是自信的笑容。
采訪中,筆者看到王華利家的灶臺前放著一個小凳子,這是方便她做飯;假灏Y的人肢體都比較短小,對于正常人來說簡單的家務活兒,對于他們卻很困難。即便如此,王華利還是堅持下來了。
2009年,王華利大女兒11歲,小女5歲。母親和繼父去安徽看她,發(fā)現(xiàn)她生活十分艱難,幾乎沒有生活來源。全家人全靠她一人務農(nóng)養(yǎng)活。于是,為了生存,在安康市漢濱區(qū)西站社區(qū)的幫助下,母親和繼父把他們的戶口轉回了陜西安康,并為他們辦理了低保。同時,社區(qū)還為她的兩個女兒聯(lián)系了學校,讓孩子有書讀、有學上。
與此同時,社區(qū)還幫忙在某物業(yè)公司為王華利兩口子謀到一份清掃保潔員的工作。在這兩三年里,兩口子工作上勤勤懇懇、相互扶持,生活中相濡以沫,還算殷實。月工資也從500元漲到了800元,算是在安康穩(wěn)住了腳跟。
2012年8月份,丈夫因患肝硬化,不幸去世,留下了她和年幼的女兒。王華利收起所有的眼淚,賣菜、賣襪子、賣甜酒、賣竹筒飯.....市場內(nèi)到處都是她忙碌的身影,所有她能想到的能賺錢的“活兒”,她都嘗試了一遍。
幸福總喜歡眷顧勤勞的人。2014年,考慮到王華利的實際情況,社區(qū)重新為她申請了公益性崗位,在江北晏家坡市場當起保潔員,月薪1000元的。2015年,社區(qū)為她申請了廉租住房。到此,這個家才勉強有了安穩(wěn)的日子。
為了把日子過得紅火,2017年,王華利白天掃地,晚上就在夜市做水果生意。擺攤收入雖不高,但拋開成本,每月也能賺個2000多元。如今,公益性崗位、水果攤加上低保政策,王華利家每月能拿到4000多元,兩個女兒也在繼續(xù)著她們的求學之路,生活充滿了盼頭。
王華利是個懂得感恩的人。“如今的幸福生活得益于社區(qū)好心人的幫助,我不能忘記社會和幫助過我的人。只要有時間,我一定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,回報社會。”2010年,社區(qū)義務巡邏隊成立,她就主動申請加入,至今已有7年時間。期間,2013年的一個夏天,王華利家隔壁麻將館發(fā)生沖突,甚至動了刀子傷了兩人。她沒有顧及自己的安危,第一時間上前勸架,并騎著自家的三輪車踉蹌地將兩名傷者送到醫(yī)院,挽回兩條寶貴的性命。
她是社區(qū)一級網(wǎng)格長,也是一個愛管閑事的人。在西站馨園小區(qū)里,80歲的老婆婆張素英是一名空巢老人,王利華就主動為老人跑腿買菜、送藥、端茶倒水,被社區(qū)居民贊為“貼心小棉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