(通訊員:吳亞君 盛 泉)天還沒亮,家住石泉縣云霧山鎮(zhèn)丁家壩村一組的貧困戶羅顯梅就得背起竹筐,踏上采桑之路。興桑養(yǎng)蠶之季,這是41歲農村婦女羅顯梅的生活常態(tài)。每當辛苦的勞作結束,在返回家中的山路上,羅顯梅總會懷念曾經“夫妻雙雙把家還”的景象。如今,丈夫病了,生活的重擔壓在了她一個人的肩上。
“塵肺病”讓生活墮谷底
和眾多普通的農村女孩一樣,家庭的貧困讓12歲的羅顯梅早早輟學在家,幫忙務農和操持家務。1996年,經人介紹,20歲的羅顯梅與唐繼勤結為夫妻,丈夫唐繼勤就像他的名字一樣繼承了勞動人民勤勞質樸的性格,農閑時在外務工,農忙時回家務農。羅顯梅則在家操持家務,兩個爭氣的女兒從小就懂事,一家四口的生活雖然不富裕卻也和諧美滿。
然而,突如其來的一場變故卻讓這個原本平靜幸福的家庭墮入谷底。因長期在石英砂廠工作,2007年,丈夫唐繼勤經確認患上了三級塵肺病,殘酷的病魔讓這個原本身強力壯的男人變得虛弱萎靡,不僅不能繼續(xù)務工務農,甚至連基本的日常生活都需要人照料。
主要勞動力不能再勞作,家中失去了收入來源,為了給丈夫看病不僅花光了家中的所有積蓄,還欠了不少外債。加上兩個女兒也到了該上學的年紀,家中的生活變得十分困難。羅顯梅除了料理家務、照顧患病的丈夫和小女兒之外,還要務農貼補家用,但相對于巨大的開支,只靠幾畝薄田帶來的微薄收入顯得杯水車薪,看著病床上的丈夫身體越來越差,想起校園中勤奮學習的女兒,羅顯梅暗暗發(fā)誓,她一定要用自己的肩膀扛起家庭的重擔,改變貧窮的現(xiàn)狀。
“蠶寶寶”點燃生活的希望
2011年,伴隨著云霧山鎮(zhèn)丁家壩村蠶桑產業(yè)的快速發(fā)展,羅顯梅在親戚朋友的鼓勵下開始學習養(yǎng)蠶,從小心翼翼照顧蠶種到起早貪黑采摘桑葉,每一項工作都直接關系到蠶繭的產量和質量,羅顯梅不敢有一絲怠慢。
養(yǎng)過蠶的人都知道,蠶過四眠,每天吃桑的量會變得很大,十幾張蠶種每天光桑葉都需要兩千多斤,為了省錢,她也舍不得請工人幫忙,只憑自己一人,把一筐又一筐的桑葉背回蠶室,清洗、裁剪、喂養(yǎng)、打藥,十幾個小時辛苦勞動讓人疲勞不堪,好幾次她差點累暈在蠶室。有時候給“蠶寶寶”喂完了一日三餐自己卻忘了吃飯,給“蠶寶寶”鋪好了床鋪自己卻只能在蠶室打個地鋪,蠶室儼然成了她的第二個家,“蠶寶寶”幾乎成了她的兒女。
為了增加收入,她將家里的土地全都種上了密植桑園,空閑的屋子全部改成了蠶室,伴隨著蠶種數(shù)量的增多,她每天起的更早,干起活來沒日沒夜,勞動強度的不斷增大讓羅顯梅的身體出現(xiàn)了問題。
2015年7月的一天,在采桑歸家的路上,羅顯梅突然感到一陣頭疼惡心,腳也不聽使喚。后來經過檢查,她被確診患上了腦血管痙攣,得知消息的羅顯梅沒敢告訴丈夫和兒女,強忍病痛繼續(xù)勞作。她知道如今的自己是家中的頂梁柱,不能再垮了。就這樣憑著一股堅強的信念和不屈的意志,羅顯梅硬是頂著病痛養(yǎng)完了一張又一張蠶。
辛勤的勞作讓家里的日子有了一點起色,丈夫的病情在她的悉心照料下也漸漸有了好轉,女兒帶回的獎狀讓一家人喜上眉梢,小小的“蠶寶寶”讓羅顯梅一家有了盼頭。
真情幫扶讓日子越過越好
艱辛的生活沒有讓羅顯梅倒下,她依舊是忙碌于田間地頭和家庭瑣事的頂梁柱。2013年,通過村組評議,縣鎮(zhèn)審核,羅顯梅一家被納入貧困戶系統(tǒng),駐村工作隊每隔兩三天就來她家噓寒問暖,幫助她們解決實際困難。
2014年,一家四口領到了低保金,雖說每月只有幾百元,但對于這個艱辛的家庭來說卻如雪中送炭一般彌足珍貴,為日夜勞作的羅顯梅減輕了負擔。養(yǎng)蠶過程中有時缺人手,駐村工作隊就會主動幫她聯(lián)系幫工,蠶寶寶的得了病,工作隊就聯(lián)系技術專家?guī)退皶r解決。“教育扶貧”讓兩個女兒享受到了助學補貼,“醫(yī)療扶貧”讓丈夫唐繼勤在家就可以接受縣醫(yī)院醫(yī)生的上門巡診,“產業(yè)獎補”讓每張蠶種獲得了額外的收入,“舊房改造”讓原本破舊的房屋煥然一新,黨和政府的真情幫扶減輕了壓在羅顯梅身上沉重的包袱,她的病也得到了有效治療,她將全部的身心投入到養(yǎng)蠶事業(yè)之中。
2016年,羅顯梅一共喂養(yǎng)蠶種11張,收入2萬余元。今年,她又喂養(yǎng)蠶種近16張,收入達近3萬元,不僅成為了丁家壩村家喻戶曉的養(yǎng)蠶能手,還被縣上評為2017年脫貧攻堅自強標兵先進個人。
現(xiàn)在,逐漸好轉的丈夫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家務,村上還為他安排了力所能及的工作,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的大女兒今年也升入高二,即將面臨高考。羅顯梅還準備再新建幾間蠶室,繼續(xù)擴大養(yǎng)蠶規(guī)模。貧困沒有讓羅顯梅心生畏懼,在她的努力下,,他們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