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康新聞網訊(通訊員 姚蕤 張瑞俊 廖垚)冷在三九,熱在三伏。三伏天尤以中伏最熱。今年中伏“加長”至20天(7月27號—8月15號),高溫悶熱,且是雷陣雨最多,易挾濕。中伏之時,暑濕之氣乘虛而入,最易使人心氣虧耗,尤其老人、兒童、體虛氣弱者,往往會引發(fā)苦夏、中暑等病。
過伏需注意:1. 消暑應洗溫水澡,勝過沖涼
中伏天氣溫高,人體毛孔處于張開狀態(tài),代謝速度也較快,直接沖涼,會導致皮膚表面溫度驟降,毛孔關閉,血管驟縮,體熱無法散出。洗完后不僅不能起到解乏的作用,還可能讓人四肢無力、肩膝酸痛,甚至誘發(fā)關節(jié)炎和慢性腸胃炎。此外,有些老年人怕受涼,選擇用較熱的水洗,也不宜。溫度過高可能會使浴室中的含氧量降低,容易發(fā)生因缺氧導致的暈厥。因此,洗澡的水溫要以溫水為最佳,水溫在35℃~37℃即可。
2. 空調不可常吹
汗是人體自我調節(jié)的降溫過程,空調可以迅速降溫,但常吹空調會影響人的排汗功能,人體對溫度的調節(jié)能力就會降低,中樞調節(jié)能力下降,會引發(fā)各種不適。特別是老人,由于機體衰弱,對溫度的調節(jié)能力有限,更要少吹空調,出門可帶把扇子。多開窗,加速空氣流通也有助于降溫。此外,需保證室內外溫差不超過7℃,同時注意不要讓空調直吹身體。
3. 穿衣不是越少越涼快
當外界溫度高于37℃的時候,裸露的皮膚反而不能散熱,還會吸收外界的熱量,所以不是穿的少就一定涼快。故夏季男性不要赤膊出門,女性也不要穿過短的裙子。此外,夏季穿衣應考慮衣服的吸汗能力。棉質衣服可以加速吸收身體排出的汗水,帶走體內的熱量,從而達到降低體溫的效果。同時,衣服不要穿得太緊,寬松的衣服也能讓汗液迅速離開體表。夜晚入睡時,身穿睡衣,可護好腹部,防止“風邪”進入體內,傷及臟腑。
4. 綠豆湯飲用要適量
伏天濕熱較重,容易導致脾虛,綠豆煮湯有消暑益氣、清熱解毒等食療功效,對于輕度中暑,頭昏頭痛、胸悶氣短、無汗煩熱等癥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。但忌大量喝綠豆湯。如屬于寒涼體質的人,有四肢冰涼、腹脹、腹瀉便稀等癥狀者,不能多喝綠豆湯,否則會加重癥狀,甚至引發(fā)其他疾。惶幱谠陆浧诘呐,宮寒者,不宜喝綠豆湯,以免傷害身體引發(fā)痛經;綠豆性涼,對于兒童來說,不宜大量飲用。
過伏養(yǎng)生原則:養(yǎng)陽避炎熱:中伏時節(jié),人體陽氣外發(fā),陰伏在內,氣血運行活躍于機體表面。為適應炎熱的氣候,皮膚汗孔開疏,出汗較多,用來調節(jié)體溫。由于人體陽氣旺于外,若暑熱過度,最先損害的就是陽氣,因此,過伏養(yǎng)生首先要避炎熱。盛夏紫外線強度大,外出活動或工作時,避開正午,攜帶涼茶、藿香正氣水等清涼解暑物品,以防不慎中暑。
運動要適度:人們要適當進行活動,使體內的陽氣向外宣通發(fā)泄,有利于身體氣血運行,保持健康的體魄。但因天氣炎熱,人體新陳代謝旺盛,氧耗量大,運動時最好要控制好強度,不宜大汗淋漓,精疲力盡,以防上疾病的產生。
飲食應多酸多甘,補氣去火:飲食養(yǎng)生應以清淡為原則,清熱、防暑、斂汗、補液,在菜肴里加點醋能提高胃酸濃度,增進食欲,并促進消化液的分泌。比如吃些小麥制品、李子、桃子、橄欖、菠蘿、芹菜等。有些人喜歡吃生冷食物,這種外熱內冷很容易讓胃腸受涼,出現腹痛、腹瀉等不適。所以,吃冷飲要適度,不可偏嗜寒涼之品。
養(yǎng)心重養(yǎng)神:人體五臟,心與夏季相應,心臟主血脈,主神,與血液運行和血管以及精神情志密切聯系。中伏天氣易出汗,汗為心之液,心氣易耗損。夏季養(yǎng)心重要的是養(yǎng)“心神”。盡量保持樂觀情緒,做到神清氣和,心胸寬闊,精神飽滿。切忌急躁發(fā)怒、懈怠厭倦、惱怒憂郁等不良情緒的產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