制胚
等待出窯的作品
你不知道的安康:走失了40多年的土茶壺,回來了!
安康新聞網(wǎng)訊(記者 張喬 通訊員 年靜) 安康陶土壺制作技藝第七代傳承人陳在義,將走失了40多年的土茶壺在2016年重新燒制成功。
土陶工藝被稱為“水與火的藝術”,新石器時代就已出現(xiàn)。陶器的發(fā)明是人類文明的重要進程——是人類第一次利用天然物,按照自己的意志創(chuàng)造出來的一種嶄新的東西。古代和現(xiàn)代的工藝都大同小異。陶器是指以粘土為胎,經(jīng)過手捏、輪制等方法加工成型后,在800—900℃左右的高溫下焙燒而成的物品,品種有灰陶、紅陶、白陶、彩陶和黑陶等。
陜南安康土陶壺燒制技藝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,陳在義是這一技藝的第七代傳承人,從父輩手里接過這項技藝后,他孜孜以求,力圖讓這項古老的技藝發(fā)揚光大。
陜南地區(qū)北靠秦嶺、南倚巴山,漢江自西向東穿流而過,這一區(qū)域盛產(chǎn)水稻、茶葉等。飲茶是陜南山民生活的重要內容,陜南地區(qū)的茶俗文化極具陜南地方特色,有客來訪,無茶不成敬意。秦巴山區(qū)生活條件差,至今一些山民“烤的轉轉火,吃的洋芋坨”。轉轉火就是火塘,隨地挖坑而成;鹛林醒胗幸簧翟O備,可懸吊壺、鍋、罐等生活器皿。土陶壺就地取泥土為料,形態(tài)原始古樸,似乎就是從泥土里面刨出來的,大美至簡,成本低廉,過去是山民們燒開水、泡茶、煮茶等離不開的生活必需品。主要是土陶茶壺在燒開水過程中能把水中的坭腥味吸收,所以“土茶壺燒水泡茶好喝”的使用價值這一口頭語廣為流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