譚西
對于一個不懂畫的人而言,很難從這種藝術形式中找到似曾相識的感覺。而對于一個不喜歡文字的人而言,看別人的作品能夠不走神,也是一件難以奢望的事。但趙心琴的畫和字都有能夠吸引你的地方,那種從一筆一劃中散發(fā)出來的淡淡的香味,那種來自最古老土地的淳厚的溫情,讓人找到了自己的同類。
《聽琴訴說》是趙心琴最新的收獲。這個從安康秦巴山脈里走出去的女子,在熱鬧的都市里一直頻頻回首。那些沉淀在心靈深處的記憶,那些時時縈繞在耳畔的鄉(xiāng)音,那些小溪,那些草垛,那些人,是他們成就了今天的趙心琴。而現(xiàn)在,趙心琴選擇了一種非物質(zhì)的回報方式,字里行間絲絲縷縷的,只有綿綿的愛。
就一個更廣闊的范圍而言,趙心琴只是一個普通的人。一個普通的,外表和內(nèi)在看起來都還過得不錯的人。雖然美術創(chuàng)作作品在省級以上展出過,雖然發(fā)表過100多幅作品,獲得過省級以上獎勵11次,趙心琴仍是她自己,始終揮之不去的,仍是一股撲面而來的清新。美術上的成就讓趙心琴的心落到了實處。西安美術學院的出身,卻因各種原因離開畫筆多年。這是趙心琴心里的一個結(jié)。正所謂失去便是得到,趙心琴有了自己意想不到的果實,文字。從1981年就開始文學創(chuàng)作的趙心琴,已經(jīng)有約15萬字的文藝作品發(fā)表在《文化月刊》、《中國旅游報》、《中國美術報》、《陜西日報》、《長安》等全國多家報刊上,其中的優(yōu)秀之作,還被《女性新潮散文選》、《青年女作家精美散文選》、《全國畫家散文選》、《陜西女作家·三文卷》選載出版。而《聽琴訴說》,讓趙心琴對自己有了一個階段的總結(jié),底色是暖香。
詩中有畫,畫中有詩。趙心琴的《聽琴訴說》,收錄了她時間跨度長達十幾二十年的一些散文作品,這也是數(shù)十年的生命中,趙心琴最不能忘卻的那部分。父親母親、老公兒子、舅舅姨媽、同事朋友,讀了這本書,就走進了趙心琴的日常生活。這是一個普通女人的生活,帶著生活暖暖的味道。變化成文字,它就不再是一個女人的絮絮叨叨,它是有生命的,活色生香的,帶著體溫和表情的。趙心琴用文字組成了一本書,再用自己的畫給這本書增添了雙眼皮,明眸善睞的樣子,含情脈脈的,一切都因此生氣而靈動。
趙心琴在訴說自己的歷史,關于一個小姑娘的成長,關于一個人的喜好,關于人內(nèi)心深處最柔軟的角落,趙心琴是大方的,愿意將這些說給人知道。趙心琴筆下的歷史,在整個社會的大背景下,其實已經(jīng)慢慢淡化,年輕一代甚至對此相當生疏。只有趙心琴這樣的有心人,有著深刻領悟力的敏感的人,才會將這一切記下來,將個體與整體的命運,將個人與家國因緣用一根細細的絲,慢慢地呈現(xiàn)。
對任何一個用心活著的人來說,可能一下子還不愿意將個人的命運與社會的命運聯(lián)系起來。對一個普通的個體而言,似乎也承擔不了這么厚重的使命。他們只是一些愿意好好活著的,用心來感悟生活和生命的人,有著小范圍的自娛自樂,比如趙心琴。所以看趙心琴的文字,一個一個分開來解讀,似乎并不怎么樣,也不能說明什么。就是這些樸實的淡淡的文字湊在一起,卻突然間有了無限的生命。
書為什么會有香味呢?因為文字有。而文字的香味,全來自于作者心靈的花瓣。趙心琴的《聽琴訴說》,裝滿了一個人的故鄉(xiāng)和童年,充斥著一個人濃烈的愛與淡淡的憂傷。而如今這一切都過去了。故鄉(xiāng)依然還在,童年已經(jīng)走遠了。趙心琴用文字為我們留住了這一切,那些恍惚中的花香與星光。
她要說的,其實就是我們心里的想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