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宗燁
伏天是一年最熱的時候,俗語有“冷在三九,熱在中伏”。在伏天曬糧曬衣,村人一直有這習俗。
伏天一到,村人就將家里物品挨個曬遍,先曬糧,再曬褥子棉襖,太陽越大越好。初伏時,刺白的陽光早把門前土壩曬干透了,勤儉持家的主婦,顧不上暑熱,頂著日頭就平整和清掃壩子,然后拾掇曬席釘耙,做曬糧前的準備。待到中伏,你若有幸進村的話,一定會被曬糧的場景震撼。
上午9點左右,太陽剛上勁兒,大家就不約而同地扛起曬席往空壩跑,瞅準位置將曬席往地上一扔,再將席繩一解,只聽一聲“嘩啦”,卷了桶粗的曬席就平平彈開。這時,全家齊動員開始運糧,小的進糧柜裝,大的把裝滿的袋子往外運,趕搶著,都只為不錯過一刻的太陽。一頓飯工夫,糧柜里上千斤麥子,就全搬到屋外的曬席上了。
攤曬好的麥子,一曬席連一曬席的,大路上、土壩上到處都是,連正常走路都得小心翼翼踮腳穿插。一顆顆圓圓亮亮、實實在在的麥子,是各家各戶有名有姓的娃娃,大人們都在陰涼處盯著、守著,麻雀和雞是沒機會來偷的,不過在這種陣勢下,麻雀和雞也犯不著來。其實,大人們盯的是被炙烤逃竄的象鼻蟲,它們是芝麻大的黑點,平時藏在糧柜里偷盜,曬糧曬的就是它們,所以鄉(xiāng)親們還為曬糧取了個剽悍的名字,叫“殺伏”。
殺伏,可以理解為護糧行動,每家“掌事的”都不敢怠慢,不管頭頂有多辣,腳底有多燙,每隔半小時,都得進曬席將麥子翻攪,力爭讓每一粒麥子曬到。盡管汗水早已浸濕衣服,可大家內心是喜悅的。待到下午4點左右,借著熱勁兒,一刻也不耽擱,大家又趕緊將麥子往柜里裝,免得回涼后,象鼻蟲再爬回來禍害。殺了伏的麥子,顆顆硬實,仿佛經此一曬,又浴火重生了一樣。
相比曬糧,曬衣服輕巧許多,主婦一人就行。瞧去,家家戶戶門前擺滿了花花綠綠,像是搬家,又像是展覽。母親總會將她的陪嫁箱子打開,把里面的寶貝也一件件拿出去曬。有繡著牡丹的被面,石榴紅的毛線圍巾,水綠色的軍大衣和棉手套等。而我,則趁機趴在木箱旁,玩弄里面的幾個銀圓、幾張糧票和狗娃兒形狀的老式門鎖。
當母親把衣物曬完后,就把那口箱子也搬出去曬。這時,我才看清那木箱的里子——平整地貼滿彩色花紙,走過歲月紙雖染了滄桑,但看得出來,做它時一定花了心思。有次曬衣母親興起,就給我們講她還是姑娘時,為了自備這套嫁妝,每天走十幾公里路去干活,一年活做完結賬后,除了給家人各置一套新衣,余下的錢就買了幾塊木板,打了這口箱子。說者無意,聽者有心。一個舊物,竟藏了一個感人的故事,就是從那時起,我對母親及村人的戀舊,產生了新的認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