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产精品制服一区_性爱一级片国产精品视频_91中文字幕在线视频_精品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

  •  聯(lián)系電話:0915-3356512
  •  投稿郵箱:news@akxw.cn
 > 文旅 > 游玩安康
塔橋樓閣靚安康
2025-01-17  來源:本站原創(chuàng)

□ 田玉林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安康歷史文化悠久,得天獨厚的地理環(huán)境,促進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,又造就了眾多神奇的景致。老的遺跡,新的建筑,扮靚安康,日新月異的變化,處處見新。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名美高聳兩古塔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牛蹄嶺上的“興賢塔”,據(jù)牛蹄嶺興賢塔記》載,興賢塔由安康文化名人張鵬飛倡建,建于清道光十九年(1839年),為時一年余建成,距今186年歷史。它的建筑風格是獨樹一格,與別塔截然不同,樓閣式的四棱形塔,系石勾縫砌成,七層實心,坐東向西,三層樓西部嵌“興賢塔”石碑,雖歷經(jīng)滄桑但整體尚好。“興賢塔”見證了安康近兩百年的風雨,祈愿安康人民對自然和生活美好希望。環(huán)顧四面八方,樹林成片,鳥語花香,游人接踵沓來絡繹不絕,青山遠黛,微風習習,舉目遠眺,安康風光盡收眼底,抬頭望著“興賢塔”,崇敬之情油然而生。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安康古塔無獨有偶,和“興賢塔”相映成趣古塔,就在漢江和黃洋河交匯處,壁立懸崖的八公巖的“奠安塔”。據(jù)載,該塔為樓閣式磚塔,高30米,始建于1913年,亦有過百年的歷史。正門上方嵌有石刻門額,額書“奠安塔”,端莊秀麗蒼勁有力。遠眺奠安塔儼然擎天大柱直插天際云端。塔身嵌有石匾“博厚高明”“亦孔之固”“中天一柱”“永奠安康”十六個紫云琉璃瓷片拼字。奠安塔依山傍水,漢江黃洋河兩水清波交相輝映。山有蔥蘢之美,水有絲帶之秀,山因水而青翠,水依山而秀麗,溪流潺潺,小道環(huán)繞,山雀和鳴,余音裊裊。若去奠安公園踏青,別有一番情趣,讓人心曠神怡,流連忘返。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興賢塔和奠安塔堪稱安康城名塔。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橋飛南北變通途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古人云隔山不算遠,隔水才算遠,由于漢江阻隔,南北交通一直困擾兩岸人民。當年南北交通,城區(qū)只有三個渡口,西津渡車和人過往重要通道,中渡臺、老君關渡口兩個渡口為南來北往重要渡口。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為改變南北交通之窘境,選址土西門建造大橋,據(jù)《安康地區(qū)志》載,1969年4月動工,由省公路局第十一工程隊承建,全橋11孔,1970年7月1日通車,原安康縣4萬人在體育場集會慶祝大橋竣工通車,這就是人們慣稱的漢江一橋。相繼關廟漢江大橋(二橋)和七里溝漢江大橋(三橋)建成通車,基本上改善了安康南北交通。接著橫跨漢白路、東壩、漢江、江北大道的東壩漢江大橋(四橋)建成通車,其長其寬其美其高又給安康平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。這些大橋的相繼建成,改變了安康無橋的歷史,加快了安康經(jīng)濟社會發(fā)展的步伐,讓安康經(jīng)濟繁榮與民生改善相得益彰。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寧波靜浪安瀾樓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安瀾樓為安康首座高樓,瀾,大波浪也,安瀾樓包含寧波靜浪之意。據(jù)載,它始建于2002年,2004年竣工。坐落在漢江北岸丘陵上,東鄰漢江一橋,北靠濱江大道,南為漢江南岸之望漢江公園,安瀾樓為五層重檐閣樓,高40米,結(jié)構(gòu)緊湊姿態(tài)優(yōu)美,雄偉壯觀古樸典雅,堪比黃鶴樓。登斯樓,近覽悠悠漢江,安康老城歷歷在目。細觀安瀾樓浮想聯(lián)翩,思緒萬千。登安瀾樓,多有詩詞歌賦鐫刻其上,勝興美哉!漢水是母親河,歨隨黃河長江詠頌久傳,漢江蜿蜒1577公里,清澈透明無污染。南水北調(diào),一江春水送北京,千秋萬代永駐史冊。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雄踞古地今勝昔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西城閣位于濱江大道與中渡路交叉口濱江大道南側(cè)的中渡臺舊址上(公元前312年秦惠王時,設漢中郡,其郡治位于江北中渡臺,史稱“西城”)。據(jù)載,西城閣為秦漢風格仿古建筑,共九層,地上七層地下兩層,地上總高度55.99米,站在二樓可俯視安康市貌,是一江兩岸重要景觀,環(huán)閣四望安康湖浩瀚無涯,清凌凌藍藍天,山倒映,水連天,水天一色。東可到旬陽,西可赴紫陽,北走中渡路直達火車站。平日這里車水馬龍,游人絡繹不絕。西城閣見證安康歷史,天翻地覆慨而慷,西城龍盤今勝昔。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安康之美美如畫,山美水美人更美,老景致體現(xiàn)安康古典美,新景觀裝扮安康新潮美。塔橋樓閣各美其美,美美與共,讓我們感受到了安康的山高水長和情濃,見證著安康的昨天、今天和明天。 Rsv安康新聞網(wǎng)

責編:徐思敏|一審:許安|二審:孫妙鴻
終審:張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