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 孫妙鴻 唐正飛 李俊 實習記者 卜昊天
自安康城東漢江四橋北橋頭沿316國道而下,約100米處便是老君關。一座小小山頭,順山勢依次排列著高高矮矮的樓房低舍,既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建設的供銷社、農行營業(yè)所、稅務所等磚木結構的房屋,也有附近村民建設的鋼筋混凝土的現(xiàn)代建筑,新舊交融,以豐富的視覺張力,勾勒出老君關深厚的文化底蘊。
進入老君關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緊挨316國道并排的兩棟兩層建筑,灰色小瓦似浪花般覆蓋在脊上,瓦溝處長滿嫩綠的苔蘚,迎面的墻上,醒目的紅底白字“老君關供銷社”,昭示著主人依然在繼續(xù)著種子、農藥、化肥銷售及農副產品收購的行當。白色的墻體上還清楚可見紅色“偉大的無產階級專政”等字樣。屋內保留著原來供銷社的框架,立柱支撐著房屋主體,樓板將內部空間隔為上下兩層,樓下作為擺放貨物的展廳,樓上用于職工宿舍,原來貼于樓板之下的貼紙已發(fā)黃變皺……
沿著老君關東部墻角順山路而上,就是農行營業(yè)所,青磚黛瓦四合院走過歷史的風風雨雨,時光的痕跡烙在他們曾經華麗的外表上,無言地抒寫著斑駁的時光,也向人們訴說著它長長的故事和繁華的曾經。與老君關不同的是,農行營業(yè)所院內的毛主席語錄保存完好,“共產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,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,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擁護為最高標準。”“我們的責任,是向人民負責。每句話,每個行動,每項政策,都要適合人民的利益,如果有了錯誤,一定要改正,這就叫為人民負責。”“我們的同志無論到什么地方,都要和群眾的關系搞好,要關心群眾,幫助他們解決困難。團結廣大人民,團結的越多越好。”諸如此類。
與農行營業(yè)所一房之隔的是稅務所,當地村民說,相隔的房屋是原來的畜牧站,后轉做民用修建了現(xiàn)代化的四層小樓房。老稅務所房屋大多已經坍塌,剩下前門一面墻在風雨中搖曳,墻上“領導我們事業(yè)的核心力量是中國共產黨,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基礎是馬克思列寧主義”的標語還能辨識清楚。透過褪去華彩的木門,驀然感到一股莊嚴肅穆的氣息撲面而來,掉漆的門窗與殘垣斷壁的夾縫中長出許多嫩綠的小草,肆意地裝飾著這座老宅,仿佛告訴人們這里早已歸于平淡自然。
老君關,亦稱“老津關”,因“老”有歷時長久之意,“津”為渡口碼頭,后訛傳為“老君關”,一直沿用至今。在關廟石梯一線,從年齡稍大的群眾口中仍能聽到“老津關”的叫法。
水運繁榮時期,老君關作為水運渡口,與石梯渡口、中渡渡口、七里溝渡口一起,構筑起安康北部山區(qū)通往外界的交通樞紐。便捷的交通,成就了這方水土的熱度,新中國成立后,先后在此設立渡口管理所、農行營業(yè)所、供銷社、稅務所、糧站、獸醫(yī)站、食品站7家單位,公職人員六七十人。
老君關供銷社房屋主人為原老君關供銷社職工李杰友,1986年,他進入老君關供銷社,自此與老君關結下了不解之緣,盡管期間曾前往皂樹供銷社上過班,但總歸還是在老君關供銷總社業(yè)務轄區(qū)內。1991年,李杰友再次回到老君關供銷社,直到現(xiàn)在。他說,老君關東可通過漢江航道和現(xiàn)在的316國道經白河出陜西,入湖北;西可逆漢江而上入漢中;南可過漢江入城區(qū),經平利鎮(zhèn)坪到重慶;北可經旬陽,入關中。當時,老君關人、車、船絡繹不絕,每逢端午更有龍舟賽在此舉行,甚為熱鬧。
他剛來老君關供銷社上班時,該社還是關廟的總社,有職工20余人,主要收購周邊的藥材、桐油、草帽草鞋、蠶繭、龍須草等農副產品,供應銷售棉布、針織、煙酒油鹽、食品等日用百貨,農資物品和文具圖書等。社內設置有日雜百貨門市部、農藥化肥銷售部、皮棉收購部、廢品收購部等,由相應的同事負責。與現(xiàn)在的商店相比,過去購買商品時主要以憑票購買為主,現(xiàn)金購買為輔,常常會出現(xiàn)即使再有錢,沒有相應的布、煤油、煤、糖、鹽等票,依舊購買不到所需物品。
對于老供銷社的記憶,李杰友說,老供銷社的墻體并排兩棟房屋,曾經寫滿了毛主席語錄。1983年安康洪災,肆虐的漢江水吞沒了供銷社,只剩下墻頭的瓦露出水面。洪水退去,墻體一片污漬,毛主席語錄也侵蝕殆盡,為此,供銷社重新涂刷了墻面,目前,只有墻體最上邊的字還能看到。
李杰友的鄰居——在原老君關航管所舊址上修建房屋的王富云,今年60多歲,是土生土長的老君關人,他回憶說:1983年安康遭遇特大洪水,老君關也未曾幸免,洪水淹至老君關供銷社的二梁附近,處同一水平面的渡管所和民房等建筑均遭水淹。水災過后,經過干部群眾齊心協(xié)力地恢復搶修,供銷社、渡管所重新開門迎客,逐漸恢復了往日的“元氣”,墻上留下的水漬印證明著老君關曾經的遭遇。
供銷社曾作為計劃經濟時期重要的服務部門,將日用百貨和農資物品等工業(yè)產品按照計劃向農村農民供應,同時將農民手中的農副產品集中收購。經歷了機構改革,購買商品時所需的票,漸漸退出了市場流通,統(tǒng)一以人民幣結算。李杰友夫婦承包了供職多年的老君關供銷社,除了每年向上級供銷社交納承包款和支付原有職工的工資,剩下的就是整個供銷社流動資金。直到2005年,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,老君關供銷社的原有業(yè)務萎縮,走出了私營求變的一步,自此,老君關供銷社主體變?yōu)榱死罱苡逊驄D。如今,雖然老君關供銷社每天照常開門營業(yè),但往日的熱鬧景象也不復存在。營業(yè)場所由原來的數十間縮小至2間,營業(yè)人員由原來的20余人縮減為李杰友1人,營業(yè)范圍由原來的供銷一體縮減至僅售化肥、種子、農藥。“以前上至江北街道,下至旬陽甚至湖北十堰的人都到我們供銷社買化肥,高峰時期一年能賣1萬噸,現(xiàn)在還不到1千噸。”李杰友說。
“過去這里沒有高樓,也沒有什么建筑遮擋,站在坡上可以看到漢江。當年的一條大路已經變成了農家小院,來往的村民有時會在這里販售貨物……”回憶往事,王富云滔滔不絕。
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,市場經濟的發(fā)展和交通基建的改善,老君關漸漸失去了原有的區(qū)位優(yōu)勢,只有在當年的建筑和人們的記憶中,尋找曾經熱鬧繁華的過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