記者 張俊 吳蘇
紅是燦燦百合
湘坪厚土積緋色
走進上竹鎮(zhèn)湘坪村的百合園,入眼便是一片燦爛的緋紅,這是園內百合次第張開的片片花瓣,它們以植株的鮮妍面孔鋪陳在湘坪村116畝的土地上。上竹人說,從沒見過這么多的百合,過去的人們又哪里舍得在黃土地里栽種花朵。
而今日子豐裕了,土地得以在洋芋、苞谷、麥子都收獲的時節(jié)喘息片刻,它們見慣了果實掛滿枝頭,日夜對著濃綠的山丘,上竹人便替土地做主,要讓它見見新面孔,把紅花花的根莖牢牢扎穩(wěn)。四個月的時間,這片沃野選擇了接納從南方來的“百合姑娘”,而百合們也沒辜負上竹人的期待,在海拔1300米的湘坪村挺直了身子,開得艷如火炬。
夏天已進入盛暑時節(jié),別處的百合都早已凋謝,唯有鎮(zhèn)坪,把最美的風景留至此刻。吸飽了雨露陽光的花苞們正肆意綻放在上竹鎮(zhèn)的鄉(xiāng)野間,等待游人來,遍把嘉卉采。
橙是人影躍動
晏晏歡聲笑語時
鎮(zhèn)坪縣上竹鎮(zhèn)首屆百合花節(jié)的舉辦,對當地人來說,無疑是比節(jié)慶還要盛大的日子。這一天,無數慕名而來的游客擠滿了寬闊的村道,田壟間、樹叢下……到處都是密密麻麻的人群,咔嚓咔嚓的攝像聲此起彼伏。
“大姐,你快給我拍個視頻,把花都拍進來,我等下要發(fā)抖音的。”“哎…哎…這朵花我先看到的,你莫搶嘛……”這樣的場景在百合園里屢見不止,盡管當天日光強烈、天氣炎熱,但卻絲毫沒有影響鎮(zhèn)坪人前來賞花的熱情。他們擺出各種pose,或蹲在花田里,或摘下一朵插在鬢邊,以碧樹藍天為背景把笑容定格在百合花田。
主辦方別出心裁地把花田劃分為五個區(qū)域,為當地兩對金婚老人開辟出的婚紗攝影區(qū),意為百年好合,吸引了很多夫妻、情侶上前合影;三位鎮(zhèn)坪老者的太極拳表演,剛柔并濟的拳法引得圍觀者無不拍手稱贊;古典樂曲與鄉(xiāng)村美景相互映襯的民樂演奏,音樂伴著花香縈繞在湘坪村的上空;還有模特走秀以及鎮(zhèn)坪當地的書法家揮毫潑墨,為群眾義寫書法作品,大人小孩爭相排隊領取。
百合花美好的寓意、清雅的外形和良好的經濟價值成為其在鎮(zhèn)坪備受歡迎的緣由,當地人用喜樂的笑聲表達對百合花的喜愛,湘坪村也成為當日最熱鬧的村莊,沉浸在一片歡聲里。
黃是大山澤被
最是難忘山珍味
土雞、臘肉、沙參、細辛……還有鎮(zhèn)坪最負盛名的高山洋芋,大山深處孕育出的土貨因純粹、新鮮的滋味成為市場上備受青睞的珍品。
家住松林村一組的劉輝從2008開始,就在牛家臺的山上養(yǎng)殖牛和雞、種植洋芋。“我們這的山上植被茂密,還有很多中藥材,都不用再給雞喂飼料,完全散養(yǎng),所以肉質特別緊實、香味濃郁。”在海拔一千三百多米的高山上,鎮(zhèn)坪洋芋是土里的“金蛋蛋”,因生長周期長、土壤內微量元素豐富等原因,使得鎮(zhèn)坪洋芋的淀粉含量特別高,口感細膩,回味香綿。當地人了解洋芋的秉性,以土雞、臘肉作配,運用煎、炒、燉、炸等烹飪手法,把洋芋做出了幾十種花樣,鎮(zhèn)坪洋芋宴成為遠近聞名的佳肴。
百合花節(jié)當日,上竹鎮(zhèn)的農戶們把自家的洋芋滿滿當當地擺在門前,一個個洋芋澄黃飽滿,似乎在比誰的個頭更大、皮更吹彈可破些。在散發(fā)著草木清芬的土壤層下,成熟的洋芋正蓄足了滋味等待鋤頭將它們帶離,以“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”的身份走出鎮(zhèn)坪,奔跑至千家萬戶的餐桌上。
綠是鄉(xiāng)愁如水
波光瀲滟攢晶瑩
如果沒有山溪清澗,就不會有南江河的一灣好水;埳降拿}搏深處,山泉從植被的肌理間汩汩涌出,在上竹鎮(zhèn)的發(fā)龍村轉了一個彎,匯聚成竹溪河的源頭,在下游與南江河交匯,銀絲玉帶般纏繞在鎮(zhèn)坪的山溝卯巒間。
這方好水讓鎮(zhèn)坪人潤澤、長壽,路旁水溝掬起一捧,沁甜甘美的滋味便直入肺腑。松林村村支書看著晝夜奔流的江河,波動的思維與河流一樣變得清澈澄明,他在多年前便著手布局開辦礦泉水廠的適宜,今年,他的礦泉水廠全部手續(xù)已經批辦完成,不日就可投試運營。曾在外工作多年的當地村民周萍告訴記者:“在外面喝的自來水總有一股漂白粉的味道,鎮(zhèn)坪的山泉卻是純天然,稍微沉淀一下就能舀著喝,夏天在河里游泳,水又清又亮,連河底細沙都看得清清楚楚。而且這里的水微量元素豐富,長期喝這樣的水對身體也很好。”周萍把上竹鎮(zhèn)的水流稱為“保健水”,這雖是戲稱,卻也可以想見上竹人對當地水源的珍視。
為了保護境內的水資源,上竹鎮(zhèn)政府嚴守生態(tài)紅線,在全鎮(zhèn)六個村都建設有污水處理廠,積極落實“河長制”,村民自發(fā)成為河道保潔員,因而這里的河道一年四季都清明如鏡,綠水長流。
青是山色空濛
長天曉映層林翠
上世紀90年代,上竹鎮(zhèn)的發(fā)展主要依靠“棒棒經濟”和“煤炭經濟”,化龍山南麓依次往下,連綿成片的茂密植被是這里的主角,加之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礦產資源,村民連鎮(zhèn)都不用出,輕輕松松就能掙到錢。大山慷慨地將資源饋贈給祖祖輩輩生長于此的上竹人,人與自然在微妙的變化中和諧共生。
隨著經濟社會的整體發(fā)展,從城市中去,到鄉(xiāng)村中來成為一種趨勢,上竹人清醒地意識到,他們背靠著的這片黛青色山巒、藍天下錯落有致的山丘弧線,正成為外人眼中彌足珍貴的風景。當地有一句有關賺錢的趣語“要是撿錢像扒拉樹葉一樣容易就好了咯。”那時村民怕是沒想到,有一天扒拉樹葉就等于撿錢真的會變成現實。
山外的游客來到上竹,像發(fā)現新大陸一樣覺察到這里的天格外藍、山格外青、空氣格外清新,連隨手從路旁拽下的樹葉子,也是好吃的野菜。村民不再從大山中背木頭,而是只采擷葉子和果實,野花椒葉、野芹菜桿、天蒜、五味子等等,這些植株的某個部分,備受游客歡迎,在農家樂里吃了還不算,走的時候還要買上些枝枝葉葉的帶回去。用樹葉子換紅票子,無言的山脈正用另一種方式富足著上竹人的生活。
藍是人心開闊
集思廣益收獲多
上竹雖然山多,但一眼望過去卻充滿了鄉(xiāng)野村居的自然美學,村舍儼然,道路平整,街道兩旁栽種著蓬勃的月季,家家戶戶的門前都遍植花果,整體格局看上去既通透又雅致。這當然和村民自小就依賴綠水青山所形成的審美傾向有關,但更重要的,是當地政府依靠國心鎮(zhèn)坪,長壽之鄉(xiāng)的品牌力量所塑造出的上竹特色。
為了推動鄉(xiāng)村振興戰(zhàn)略在上竹的進程,鎮(zhèn)政府在挖掘可利用資源稟賦的過程中,充分聆聽廣大群眾的意見和建議,整合采納有利于上竹發(fā)展的“金點子”,結合五大措施,把上竹鎮(zhèn)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備,加強公共文化服務和鄉(xiāng)風文明建設,培育弘揚好家風、新民風,由政府負責,黨委班子牽頭,群眾協(xié)同參與,干群一心地保障了鄉(xiāng)村社會的活力與和諧。而今,上竹鎮(zhèn)的多項產業(yè)依托“企業(yè)+合作社+農戶”的模式貫通了農業(yè)供給側體系,人民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日俱增。
瓦藍的天空下,勤勞智慧的上竹人,正攜手走在振興鄉(xiāng)村的道路上,雖長路漫漫,但以其上下求索之精神,已得以預見上竹鎮(zhèn)遼遠廣闊的美好前景。
紫是星芒抖擻
銀漢窈窕紫薇洲
百合花盛開的當下,整個上竹鎮(zhèn)就是一個大公園,在阡陌交通間,自有閑散的游客舒適漫步,人影與花蹤交相輝映,在夏季將植物的顏色推向極致的濃稠。但當夜晚來臨,整個上竹鎮(zhèn)被夜色包裹,只聽見風吹過樹葉的嘩嘩聲、蟲與蛙競相追逐的鳴叫、南江河晝夜奔涌的腳步。城市的霓虹遠離這方天地,手機不再打開,燈火全部熄滅,黑夜的另一種模樣開始影影綽綽地顯露出來。
滿天星斗隔著遙遠的光年閃閃爍爍,銀河帶顯出頹紅絳紫的色調,仿佛宇宙張開毛孔,卻只把呼吸噴灑在了鎮(zhèn)坪。對于遠離深山的城市來說,星河光輝是看不到的,上竹人卻輕易可以賞見每一顆星子,小孩子可以在大人的指點下認識紫微星什么樣、天狼星什么樣,自然給了他們立體、多維度的的美學與詩學教育。
采訪期間,得知上竹鎮(zhèn)要規(guī)劃打造康養(yǎng)小鎮(zhèn),腦海中第一時間閃現出的畫面就是人們在黑夜來臨時,于村舍院落間搭幾張木桌,支幾條竹榻,什么都不想,就看看這兒的銀漢星河。卸下奔勞疲憊的肉身,讓靈魂也好好地在上竹康養(yǎng)一下吧。